继承是发展的什么?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什么

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源:弘易文化/风水顾问:林石玉)

一。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

1、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有两传统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

3、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四、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继承与发展:聊聊传统设计的创新之路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往往造型相对稳定而装饰变化活跃?

这就绕不开继承的话题了。大家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仍然存在,也只有汉族人作为一条完整的民族血脉没有发生过中断。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的那个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中国人信仰的,其实正是人,是千千万万个了不起的人,是祖先,是同胞,也是自己。出于这种对人的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成为了融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了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一个个祖辈和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谚语有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的是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一样,而相距一千里其“俗”就会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可见,“风”和“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取“风”中精华者为“俗”,“俗”中鲜有能历经岁月刷洗而依然存在者,谓之“传统”,我们应当继承的对象正是这精华中的精华。

对于工艺美术而言,“风”即是外在的装饰,“俗”则是造型,只要民族依然存在、岁月对于器物造型的影响往往是细微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历了那么多朝代更迭,在器物装饰上呈现每个时代的特点,而基本形态却往往统一的原因。改变的只有统治阶级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而整个国家的文化主体一直都是我们这群人。

举个例子,鼎的形象一直作为文化载体象征着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在鼎从一件食用器变成一件礼器的演变史中,它的造型几乎从没变过。圆腹三足、方腹四足的鼎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冶铜术还尚未发明,鼎作为一件炊具竟是以陶器的形式呈现的。下图展现的这件黄褐陶鼎出土于山东滕州市北辛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同样的三足鼎的形象也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材料或是彩陶或是黑陶,但造型几乎相同。

通过足把器物整体抬高,下面放置炭火,增大容器底部面积以便均匀受热,鼎的造型完美的满足了功能性的要求。就这样鼎和一系列鬲、簋、爵、豆等器物从此开始了它们的传承之路,这一传就是五千年。期间华夏大地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见证了牧野之战和百家争鸣。材料从陶器变成青铜再变成铁器,功能从实用到祭祀到礼乐再回到实用,钟鸣鼎食的鼎还是那个鼎,三足鼎立的造型从未被时代淘汰。

从夏朝到汉朝,同一形制的一件器物时间跨度达到了1300年。

反观鼎上的装饰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以至于装饰纹样和装饰内容成为了判断一件青铜器制造年代和地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因为他们都是鼎,和我们一样有着来自五千年前的祖先。与其说我们成就了物,不如说是物成就了我们。

不过说到传统,其实大部分的传统我们都已遗忘了。令当代人引以为豪的京剧,其实是诞生于乾隆年间,距今不过两百多年,而年代再久些的明代元代,能留下的就更少了。不用说再之前的唐代宋代,剩下的只有文物、史料,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理解了。说到底真正能够传承并真切的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生活的,不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东西,反而是孔孟之道、唐诗宋词这些依赖于哲学的,偏向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会显得更加永恒一些。

那么是否只要是传统文化就应该继承呢?我觉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你问我汉服是不是传统文化是不是应该传承,我现在可能会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但历史上北宋也曾经流行过仿古瓷器,用瓷器模仿鼎、簋的造型,大约持续了一两百年也就销声匿迹了。对此我不展开讨论,坚持当下已在坚持的,就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聊聊发展。今天的我们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局面:我们对自身和周遭的认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但就设计而言,之前从没有哪个民族会把功能主义视作一种美学,也从没有人想过自己的作品会对环境、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设计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你的工作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创新又不能遗忘传统,要传递积极向上的理念,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设计,更别提还要满足甲方的各种要求,这其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前几天听说了PIY创始人沈文蛟去世的消息,说实话确实觉得很可惜。之所以会认识这个人是因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推文,他当时写了一篇名为《原创已死》的文章,讲的是他作为原创品牌和淘宝山寨商家斗争的故事,字里行间写满着绝望和无奈。我深知做原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他设计的产品是把中国榫卯和西方的螺丝结合融入家居设计。

启发行业设计、唤醒版权意识、拥有一件脍炙人口的作品,沈文蛟对于中国家具产业已经做了一个设计师能做的几乎所有事情。我其实很欣赏PIY这种将中国传统木工融入系统化设计的创意,至少它们的出现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国内的原创设计师。但我觉得作为一件拿到市面上销售的家具,PIY的平板风格有些过于简单了。这意味着你的其他家具和装修风格必须像它一样简单纯粹,不然这件东西在家里摆着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除了沈老师亲自设计的几样家具,其他的可能在细节和品牌战略上还需要再下点功夫,它们太容易被理解了。

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隔壁的日本是个很好的例子。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中采用所谓的“双轨制”,在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产品的设计上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而在处理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时系统的研究传统,保持了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在电子产品中虽然形式上和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基本的设计思维还是受到诸如小型化、多功能、关注细节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这种“双轨制”日本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本土优秀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在具体分析每件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企业和设计师的关系时,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不足,设计风格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艺术,认为设计师只知道画画,是恶搞是与众不同,可见设计的大众化之路还很漫长。

不过当下对于中国的工业设计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正因为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调整和发展的空间。我觉得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是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彻底消除山寨产品横行的问题,为原创设计品牌的成长留出空间;另一个就是应当努力推广本土优秀设计和传统文化,推动这些融入了情感因素和文脉的设计尽快落地投入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中国不可忽视的人口基数,多做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情况的发生。

什么是继承继承的方式包括哪些

什么是继承继承的方式包括哪些?

继承,是指将死者生前所有的、于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民法总则》第124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

继承的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一)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被继承人遗产处理没有遗嘱,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根据法律规定参与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我国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履行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二)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按照遗嘱人生前所立的符合法律规定的遗嘱,确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及继承份额。作为有效的遗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在设立遗嘱时,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2)遗嘱人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因受威胁、强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或伪造、篡改的遗嘱无效。(3)遗嘱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否则遗嘱无效或部分无效。(4)遗嘱必须符合形式的要求。合法的遗嘱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等。

(三)遗赠与遗赠扶养协议

遗赠,是指自然人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效力的行为。遗赠是单方行为,不考虑受遗赠人的意思,均可发生效力。

遗赠人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的财产在其死后归属扶养人。

法律,永远是受害者的靠山。法律只会保护懂法的人,懂法需要自己学习或者购买服务。如有疑问需要帮助,您可以来电咨询,详细为您解答。北京薛律师联系电话:电话16601232889同微信

阅读更多

推荐阅读

  • 深圳夫妻财产怎么分配,夫妻双方财产如何分配
  • 深圳夫妻双方离婚财产如何分割,夫妻离婚后财产如何分
  • 深圳夫妻双方离婚后房子怎么分,深圳 离婚 房产分割